浅谈在高校心理咨询中遇到的“好孩子”们
——基于阴影与人格面具理论的分析
曲慧东
东北大学(辽宁 沈阳,110004)
【摘要】 咨询师在咨询中遇到了一些大学生,他们常常将别人的评价内化成自己以为的需要,戴上了“好孩子”的人格面具,努力成为好的、有价值的人。但是不能表达的真实自我,也深深的被压抑,成了阴影的一部分。文章以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为基础,尝试看到“好孩子”内心的深层渴望,为心理咨询实践提供一个思考的视角。
【关键词】 阴影 人格面具 “好孩子”心理咨询
“好孩子”,这里的好不是自我感觉好,而是别人评价的好,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,往往为了迎合父母、老师、领导、朋友等等不同群体的喜好和需求,压抑着自己的真实感受,乖、懂事、做别人期望的事,努力成为别人眼中的“好孩子”。当我们塑造了“好孩子”的人格面具后,呈现给外在的自我形象能够让我们在群体中得到认可,被看成是一个好的、有价值的人。但是一个人除了有想呈现给别人的那一面,也一定有不愿意呈现给其他人的部分,这个部分是内心脆弱地不敢去面对或承认的部分,更不愿意与别人分享,我们称之为阴影。只有认识或接纳阴影,才能与自我建立联系,拥有完整的自我。
咨询师在高校工作,有很多机会见到那些“好孩子”,当他们带着我怎么做不了“好孩子”的困惑走进咨询室时,学习动力没有了、效率降低了、人际关系变差了、越发沉迷在游戏中无法自拔了……咨询师要倾听他们的困惑,带领来访者更完整的理解自己。
本文以荣格的阴影与人格面具理论为基础,尝试去理解在心理咨询中遇到的这些“好孩子”们,以求提供一个思考的视角和应对的解决之道。
一、阴影与人格面具的含义
在荣格心理学中,自性表达了人格作为整体的同一性的部分,同时自性也包含人类的各种可能性,由一群次级人格所组成。阴影与人格面具就是一组彼此对立的分歧次人格。[[1] 莫瑞·史坦.荣格心灵地图[M].朱侃如,译.台北:立绪文化事业有限公司,1999.][1]
荣格在1945年提出“它是个体不愿意成为的那种东西”,这是他对于阴影给出的一个直接的、明确的定义。人越是目光转向意识之光明,他的后背就越能感受到阴影。[[2] C.G.荣格.荣格文集·梦的分析(上)[M].尹芳等,译.吉林:长春出版社,2015.][2]阴影容纳着人的最基本的动物性,是人格中卑劣的部分,它一度是懒惰、骄傲、嫉妒、贪婪、欲望、邪恶等一切不合道德伦理和社会规范的代名词,它使人类充满羞耻感与罪恶感,因而一般不被自己内心接受与认同,而是一贯被自我压抑、厌恶、掩盖甚至痛恨,被自我拒绝与防卫。[[3] 申荷永.荣格与心理分析[M].北京: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,2011.][3]
人格面具(the persona),这个词本义是为使演员能在一出剧中扮演某一特殊角色而戴的面具。在荣格的心理学中,人格面具是一个人公开展示的一面,其目的在于给人一个很好的印象以便得到社会的承认。[[4] 霍尔,等.荣格心理学入门[M].冯川,译.上海:三联书店,1987.][4]荣格在《原型和集体无意识》一书中写道:人格面具是个人适应抑或他认为所采用的方式对付世界体系。它能够实现个人目的,达到个人成就,是社会生活和公共生活的基础。[[5] 卡尔·古斯塔夫·荣格.荣格文集(第五卷)[M].徐德林,译.北京:国际文化出版公司,2011.
][5]人格面具在整个人格中的作用既可能是有利的,也可能是有害的。如果任何人恰巧拥有了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面具,他都必定会认同它并相信他就是它,进而他就成为了它的牺牲品。[2]
人格面具与阴影是一个相对的原型意象。人们一般都倾向于掩饰阴影,也同时倾向于修饰人格面具。如果一个人过份地热衷和沉湎于自己扮演的角色,人格面具将过度膨胀,人格的其它方面就会受到排斥,人的心理必然倾向于不健康。阴影中其实容纳着人的基本的和正常的本能,并且是具有生存价值的现实洞察力和正常反应力的源泉。如果阴影有机会获得个性化,它就可能对各种危险和威胁做出有效的反应。最终使一个人的人格具有整体性和丰满性,使人富有创造性和生命力。[4]
二、心理咨询中常见的“好孩子”
个体在成长过程中,人格面具与阴影也在不断地形成,从一个人幼年时期开始,当因为做的“好的”而被赞赏时,这种“好的”就被内化和认同,并精心修饰成面具。凡是不被接纳或被当做“坏的”而被惩罚时,这些“坏的”内容便被压抑起来形成阴影,而并没有消失。
咨询师工作的高校,高考录取最低分数线在610左右,这个分数段的学生是老师、家长眼里的好学生,勤奋学习的一群人,往往以“好好学习,考个好学校”为人生目标。到了大学,他们依然在极力维护自己在别人心中的优秀形象,寻求着关注与肯定。从分析心理学的意义上来说,当他们过分认同于“好孩子”的人格面具时,克制而隐忍,以获得他人首肯为生活主导,失去了表达自我声音的机会,从而忽略了自己真实需求,阴影也愈加阴暗。人格面具与阴影的相互冲突,也会导致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的产生。还有一种常见的“好孩子”,在人际交往上常常会出现困扰。生活里,随和、善良、善于“换位思考”,这种学生往往表现得彬彬有礼,常常把“对不起”、“不好意思”、“麻烦了”、“我都行的”、“我错了”、“谢谢,谢谢”挂在嘴边。但实际上,在咨询室里,会听到他们说,“我真的害怕与别人发生争执”;“我怕给别人添麻烦”;“我知道他的要求不合理,可是我真的不敢拒绝”……如果真的发生了争执、自私自利、拒绝别人,仿佛让自己觉得就是个糟糕的人,呈现了内心当中不能接纳自己的那个部分。糟糕的人不是说他不愿意做对事,而是不知道怎样呈现良好的自我,呈现一个让别人接纳的自我。
咨询师接待过一个来访者,他在童年早期父母离异,随后被寄养,在12年的学习生涯中转辗多地求学,需要与多个家庭、与多种母亲角色的照料者、与许多陌生的同学不断建立联系,在形成“好孩子”的人格面具过程中消耗了过多的能量,他用“好孩子”的形象满足了他人的需求,却忽略了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和需求。荣格的心理能量守恒定理说过,如果把心理能量过多投注于人格面具的建构上,会导致留给自我的能量也随之减少,这也是导致这个来访者长期情绪低落、内心感觉孤独的主要原因。
荣格说,我们通过否认自己的一些缺点去压抑自己内心阴影的部分,如果能看到阴影的那一面,就能和自己建立更深层的联系,也能够去触碰内心深处阴影的部分。
三、应对“好孩子”的解决之道
阴影和人格面具是对立的,但并不是完全对立的,阴影是我们发展自性中的很重要的一部分,也是自性整合的重要构成。荣格说,自性化的过程,是一个人最终要成为他自己,形成一种整合性、不可分割的完整的但又不同于他人的发展过程。自性寓意着一种超越,超越于人格所呈现的面具和阴影,获得一种内在的心理整合性。[3]
上文提到的来访者,咨询师与他有过12次的工作,主要是在荣格分析心理学的框架下开展梦的工作。在来访者的系列梦中,从白军装士兵、被习主席接见等自我膨胀的面具化象征表达,到身处地铁、僵尸之中,个案把自己的阴影都投射给了他不喜欢的同学,再到地铁里打麻将时可以和不喜欢的同学坐在一张台子上,有了平等的关系,随后带室友回老家旅游,他更多掌握了主动权,也是和同学关系亲近的状态体现。个案从梦中认为同学们不喜欢他、烦他,到可以能够和同学们平等的坐在一起,现实生活中他也融入到一个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中,能够投入其中,个案的自我意识得到提升,有更多的能量可以投注到沉浸于低落情绪以外的事情上。工作中,咨询师引导他识别人格面具及阴影的表达,澄清并解释了深层次的无意识情感,逐渐修通了来访者恐惧疏离、厌恶孤独、感觉自己不讨人喜欢的部分。
“好孩子”想成为一个非常好的人,于是戴上了人格面具,为了成为“好孩子”努力提高成绩,遵从父母、师长教诲,始终面带微笑,接人待物彬彬有礼,受挫或自私的部分被深深的压抑下去,但属于阴影的这部分其实给我们提供更有价值的东西,让我们能够成就更好的自我,通过阴影发展出我们与自己阴影之间的关系,看看自己内心到底发生了什么,通过对内心过去发生的事情做进一步探索,寻找其中的意义,才能发展出更好的出路,更好的接纳自己。
参考文献